濕地、花湖、牛羊成群……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以生態優美聞名于世。
近年來,若爾蓋縣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出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子。在阿壩州政協副主席、若爾蓋縣委書記澤爾登看來:“必須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要干好眼前事,也要謀劃長遠福,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邁開步子才能想出法子
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3500米,轄區面積1.06萬平方公里,群眾居住分散,最遠的奪曲寨和雅爾寨遠牧點距縣城160公里。
“再遠的路也不能隔斷干群關系。黨員干部要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真情溫暖民心。”2013年5月擔任若爾蓋縣委書記以來,澤爾登持續深入基層調研,8年時間走遍全縣每個村寨。
調研過程中,他總要到群眾家中詳細了解狀況。幫扶干部做了哪些事、家庭生活來源主要靠什么、住房是否安全、吃水方便不方便,澤爾登一一詳細記錄下來。多年間,他的“民情筆記”裝滿了好幾個紙箱。
這些筆記在工作中起了大作用:白河牧場栽種防風林,植樹的勞動力不足,他從筆記中翻到附近村寨在家的勞動力記錄,順利聚齊了人手;麥溪鄉修路后,工地剩下一些碎石,他翻翻筆記,有了思路——碎石正好給附近農戶鋪入戶路……
“邁開步子才能想出法子。”澤爾登和黨員干部交流心得時常說:“替群眾分憂解難的法子憑空是想不出的,只有靠一步步走基層,才能積累出服務人民的智慧和本領。”
近些年來,澤爾登帶領廣大黨員干部下足“繡花”功夫,聽民聲、訪民情、解民憂。若爾蓋縣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家戶戶吃上了干凈水、住上了安全房、走上了水泥路。
立足于群眾根本利益思考問題、推進工作
若爾蓋縣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因氣候、鼠害、過度放牧,若爾蓋草原曾沙化、濕地退化。縣里嘗試封沙育草、草障固沙,但常常是“風吹沙走、百草存一”。澤爾登上任后,帶領全縣黨員干部群眾請教專家、反復試驗,探索出一套“高山柳沙障”防風固沙治理辦法;并爭取資金,實施沙化治理、退牧還草還濕等工程。
其間,有干部存在悲觀情緒,認為“干這項工作,吃勁費力,很難有成效”。澤爾登反復強調“風沙問題一天不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就一直受困擾。黨員干部必須立足于群眾根本利益思考問題、推進工作,多些‘功成不必在我’的氣度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
經過8年多努力,若爾蓋縣有效治理沙地46萬余畝,恢復了干旱半干旱沼澤1300余公頃。
澤爾登和當地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決定在若爾蓋濕地保護區探索實施“三個三分之一”戰略:1/3的原住民發展現代畜牧業;轉移1/3的勞動力,從事旅游服務業;另外1/3,設置生態公益崗位,專職保護草原濕地生態。
成效很快顯現:若爾蓋發展現代畜牧業,建立140余個示范牧場,提倡適度放牧,不僅保護了草場,而且提高了畜牧產量,去年帶動農牧民群眾增收5500余萬元。另一方面,保護了草原,游客多起來了。當地唐克鎮每村每年獲得的分紅都不少于50萬元,花湖景區附近的阿西鎮下熱爾村每年的集體分紅更是超過400萬元。“生態好了,游客多了,金山銀山就不是夢。”澤爾登說。
本報記者 張 文 張 洋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9日 第 19 版)
(責任編輯: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