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兩年前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飛機一落地,就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的新聞。我自己是毛南族人,那種激動和幸福至今記憶猶新。”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黃炳峰說。
毛南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則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約70%的毛南族群眾集中居住在這里。“出行爬坡上坎,一里掛九梯”“石頭縫里種糧食,七分種三分收”……因生活條件惡劣,毛南族過去叫“毛難族”,意思是受苦受難的民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毛南族”。2020年5月,環江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黃炳峰到巴馬任職已經快滿一年,而此前近十年,他一直在環江工作。“十年很長,但對我來說‘十年如一日’,因為心思都撲在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上。”黃炳峰說,環江全縣19153戶、7105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是黨中央對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的堅定決心。
黃炳峰給記者講了“兩口水缸”的故事。毛南族的發源地和聚集地——環江下南鄉,地處喀斯特地貌和巖溶山區,長期季節性缺水,幾百年來一直被飲水難題困擾。“下南鄉松朗屯原來有一戶貧困戶,叫覃鳳增,他家有一大一小兩口水缸。多年前,他每天一大早都要出門打山泉水,挑回小缸里存著,后來鄉里建了小型飲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夠,每天限時供水。為了多儲水,他家又添了一口大缸。”黃炳峰說,離下南鄉政府約13公里就有一條打狗河,但隔著大山,引水很不容易。
2017年,在中央和自治區專項資金支持下,以打狗河為取水點的飲水工程動工修建。兩年后,凈化后的打狗河水流向家家戶戶,覃鳳增打開水龍頭,水嘩嘩直流。那兩口見證了從“飲水難”到“飲水甜”的水缸,隨之光榮“退休”。
“環江和巴馬都是民族地區,都處于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邁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階段,大家日子越來越紅火,但發展也還面臨不少挑戰,都有要接著啃的‘硬骨頭’。比如,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夠完善。”黃炳峰說,作為民族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這些年他提出的建議都著眼民族地區實際,與民族地區群眾生活密切相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0年底,多彩毛南城景區成功列入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生態旅游發展勢頭很好。巴馬是‘長壽之鄉’,旅游資源豐富獨特。這些都是我們珍貴的財富,必須護好用好發展好。”黃炳峰說。
(責任編輯: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