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位于城鄉兩頭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輻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和支柱。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相關政策舉措陸續出臺,為新時代縣域經濟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積蓄了動力。聚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期特邀專家和市縣負責同志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經歷四個階段
主持人:縣域經濟具有哪些特征?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么?
張建華(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所謂縣域經濟,是一種縣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具體講,就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形成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為發展主題和方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實現縣域內各個產業的協調和全面發展,從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縣域經濟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動性,特點十分鮮明。
首先,縣域經濟具有基礎性地位。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包括小城鎮經濟和農村經濟,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h域經濟是一個功能完備的經濟單元,它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支持,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其次,縣域經濟具有綜合性特點?h域內有統一行政規劃和經濟政策,經濟活動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包含工業、商業、農業等產業部門,形成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但縣域經濟不能實施“大而全”戰略,應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形成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再次,縣域經濟具有區域差異化特征。每個縣域都有其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傳統、特定資源相關聯,經濟發展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性不僅表現在落后省份和發達省份之間,而且同一省份內不同地區各縣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相差也很大。相當一部分縣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選擇經濟發展路徑,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最后,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開放能動性優勢。縣域經濟不是各自為政,而應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為手段,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使其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具有頑強生命力。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切入點,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是縣域經濟發展第一階段。一方面啟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鄉鎮工業,極大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但也埋下了“小、散、亂”的布局隱患。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是縣域經濟發展第二階段。一方面鞏固農村改革成效,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另一方面以各類園區為代表,逐步向工業園區化、農業基地化、城鎮集中化轉變,初步形成專業集中的園區經濟,成為經濟強縣的重要支撐。
進入21世紀,縣域經濟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區域持續分化、不平衡性加大。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并出臺相應政策,縣域經濟受到關注。發達地區如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縣域經濟逐步融入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加速;而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受制于基礎條件不夠完備,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城鄉一體化融合以及改革滯后等,縣域經濟雖也取得長足發展,但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差距,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域經濟發展進入第四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由于資源整合能力差、頂層統籌設計不足等問題,縣域經濟的先天不足逐步顯現,而分工專業、各具特色的精品小城鎮成為帶動農村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新亮點。黨的十九大以來,《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相繼發布,為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根據規劃,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應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進一步補齊補強縣城短板弱項,建設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人口集聚能力較強的縣城,加快就地城鎮化進程。再經過一個時期努力,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與鄰近大中城市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促進城鎮體系完善、支撐城鄉融合發展作用進一步彰顯?傊,把強縣與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發展和鄉村振興貫通起來,在高質量發展中做強做優縣域經濟。
以縣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主持人:鄉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資源優勢,以縣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葉學平(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縣城在我國城鎮體系中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在一定意義上,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圍繞鄉村本土特色。鄉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目的,簡言之,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富民強縣。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轉型速度不斷加快,也取得了較好成效,但仍存在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勞動力素質無法滿足發展需要、農業科技和農村金融政策支持不足等問題。
縣域經濟發展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支點,以縣城為載體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需著重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為縣城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產業、就業支撐;二是破除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制約縣城和鄉村發展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瓶頸,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鄉村振興從美好愿景邁向現實圖景,要找準夯實發展的底盤。無論增加脫貧群眾收入、鞏固務工增收勢頭,還是穩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縣域經濟都是城鄉二元之間,能夠通過產業、要素和人才集聚,形成對鄉村振興輻射帶動效應的最佳支撐點。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對鄉村振興極為重要。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h域產業發展要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圍繞農產品加工業壯大主導產業,持續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形成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從而帶動其他產業有序發展?h域產業布局應牢牢把控農業基礎地位、重視農業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延伸農業發展鏈條。農業的專業化、產業化發展,必然帶動對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系列關聯產業的需求。同時,開發鄉村和農業休閑旅游資源,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借助農村電商暢通農產品商貿流通渠道,拓展縣域產業融入全省乃至全國產業鏈。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融合是關鍵。以農業為基礎,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縣域產業體系,增強縣域發展內生動力。堅持將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重要抓手,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建設,完善產業鏈鏈長機制,推動鄉村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人才是支撐。鄉村振興重在人才振興,引導優質人才向縣域流動是夯實人才支撐的關鍵。吸引專業技術型人才向縣域流動并保證其長期留在本地服務縣域經濟發展,除出臺吸引和服務人才的相關政策外,更需要為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更廣創業平臺和更高生活品質。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動教聯體、醫聯體等建設,引導更多資金、人才等資源向基層傾斜、向農村覆蓋,提升農村地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探索高校產學研合作,搭建多層次就業和創業平臺以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參與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環境是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城市人口承載力與吸引力的重要支撐。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破解長期制約縣城和鄉村發展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瓶頸,促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縮小縣城與大城市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差距,提高縣城的人才吸引力和人口吸引力。從人居環境改善、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做起,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共同建設美好家園。進一步探索和創新項目招投標、財政資金統籌使用、“以獎代補”等機制,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
因地制宜探索強縣路徑
主持人:縣城是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如何推進縣城建設?
徐劍鋒(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縣城是縣域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與城鎮人口集聚中心,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從目前我國多數縣域發展現狀看,根據縣城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可分成幾類:第一類是“大縣小城”,這類縣域人口較多、經濟規模較大,屬于經濟大縣,但作為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縣城卻難以起到經濟中心的作用。這類縣域主要集中在工業化中期的東部縣域,因民營經濟首先在鄉鎮崛起,呈現出“強縣弱城”的特征,如改革開放以來至本世紀初期的浙江諸暨、嘉善等地。第二類是“大縣大城”,這類縣域經濟規模大,縣城也是名符其實的經濟中心,對整個縣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如浙江義烏,通過商貿業集聚發展,帶動整個縣域工業與商貿業、物流業發展,義烏也成為經濟強縣。第三類是“小縣大城”,這類縣域人口總量少、經濟規模偏小,但縣城人口集中度與經濟集聚度高,經濟中心功能強,人均工業產值與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標也不弱。比較典型的是浙江一些山區縣,如麗水地區的云和縣,其一半以上人口與主要制造業集中在縣城,“大縣城”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小縣”的不足。第四類是“小縣小城”,這類縣域大多人口規模小,縣城人口與產業集中度也低,對縣域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弱。
從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看,“大縣大城”“小縣大城”因縣城對縣域經濟帶動作用較強,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低,城鎮化率較高,這類縣域在東部、中部分布較多,西部也有一定數量存在。“大縣小城”主要分布在東部與中部,隨著經濟發展、交通環境改善,這類縣城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功能得到發揮,人口集聚效應增強,容易發展成縣域經濟中心,從而走向“大縣大城”,如浙江諸暨、嘉善等地進入本世紀后迅速發展成“大縣大城”。但經濟規模大、縣城人口與經濟集中度高,并不代表縣域與縣城經濟實力強,“大城”只有發展成“強城”,才能引領縣域經濟從大到強,成為經濟強縣!靶】h小城”主要在中西部與東部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的山區縣,受地理環境、交通條件與人口規模制約,縣域人口少、經濟弱,縣域經濟引領作用較弱,這類縣域的突破口在于先把縣城做大。
目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未來要因地制宜,走創新、綠色、開放發展之路。宜從做大縣城入手,逐步做強縣城,進而實現富民強縣。
首先,發揮縣城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作用,引導縣域人口向縣城集聚。尤其對于地理環境較差的“小縣域”,要將不適宜居住的偏遠荒漠或山區人口遷移到縣城,促進農村人口在縣域內就地轉化,提高城鎮化率,提高縣城人口集中度,從而增強縣城對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
其次,促進產業集聚。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扶持專精特新企業成長,促進縣城與縣域內中心城鎮產業集聚發展。在做大縣域經濟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縣城多中心功能優勢與人才、信息優勢,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大產業平臺,引領產業集聚發展,為“強縣”打下良好基礎。
再次,培育專業功能縣城,推進縣城與鄰近大城市一體化、差異化發展,實現市與城功能互補、合作共贏。要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尤其是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通過共建產業園區與飛地等合作平臺,引進外來項目與投資,促進項目本土化,形成產業鏈并落地生根,實現縣域跨越式、趕超式發展。
最后,加大城鄉統籌。加強城鄉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鼓勵企業家、大學生下鄉創業,吸引在外創業務工人員與鄉賢回歸創業,發展特色農業、文化旅游、學生研學、養老健康、鄉村民宿等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從而真正實現富民強縣。
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
主持人:縣域經濟要大力發展產業,怎么做出特色?
夏明海(湖北省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長):以湖北宜都為例,產業發展的特色就是持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從“傳統農業”到“五小工業”再到“基礎化工”,宜都正向“精細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轉型,推動化工產業加速迭代升級。比如,興發集團自落戶以來累計投入超過100億元,“十四五”期間還將投入100億元,實現從傳統磷肥生產向鋰電池正極材料及農藥中間體的裂變升級。華陽化工通過“關改搬轉”產能增長了3倍,成為全球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系列產品生產基地。
縣域經濟發展要吸引人才,怎么筑巢引鳳?就業形勢趨緊的時候,對縣城來說,就是引進人才的大年。
宜都作為縣級市,以“人才全方位需求”為核心,打出一套“組合拳”。一是加大崗位供給。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截至目前,已提供440個崗位用于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公務員和引進人才,企業提供近6000個就業崗位,招引“雙一流”緊缺人才150名,引進各類人才2745名,其中博士4名、大專以上897名。二是強化政策支撐。政府推出人才新政,在就業、住房等六方面給予支持。住房方面,從中專生到博士都可享受補貼,中專生購買首套房補貼5萬元,博士補貼20萬元。今年已啟動全省首批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計劃籌集房源1.5萬套。目前已為全市75家企業1255名大學生發放住房補貼595.52萬元,為160余名市內招商引資企業人才子女解決就近入學入園問題,為249名市外戶籍中小學生落實租房補貼近30萬元。三是滿足多元需求。近三年來已累計投入104億元,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教育方面,引進北師大教育集團,創辦宜都創新學校,解決人才子女的求學問題;醫療方面,與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醫院合作成立醫聯體,省級專家定期坐診,為市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服務需求,投資16.46億元建成涵蓋“五館一中心”等多功能的市民活動中心,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
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要結合發展趨勢、地域特點和自身實際情況去謀劃推動。
推動城市建設,要堅持完善功能,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率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宜都持續壯筋骨、強功能、優供給,增強縣城服務能力,圍繞“北接、南聯、中優”的發展布局,按照“30分鐘進入宜昌主城區、20分鐘到達三峽機場、15分鐘到達高鐵站”要求,啟動總投資529億元交通建設五年攻堅行動,計劃實施交通項目46個,百姓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14%,全面小康指數居全省第1位、全國第26位。同時,在區域定位上,堅持融城入圈!叭诔恰本褪羌涌烊谌胍瞬行某鞘,“入圈”就是深化區域協作和創新,進入宜荊荊都市圈的核心區。
促進農民增收,要壯大龍頭產業,提升競爭力。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實施強縣工程。強縣工程的重點是促進農民增收,宜都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抬高底板,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柑橘、茶葉是本地兩大主導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32萬畝、13萬畝,從業人員有16萬人。以提升競爭力為抓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標準化基地10.2萬畝、宜都宜紅省級示范樣板10萬畝,柑橘、茶葉產業入選國家優勢產業集群,2021年在農民收入中占比達25%。二是壯大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結合本地優勢產業,培育了土老憨、豐島、清江鱘魚谷、宜紅茶業等一批龍頭企業,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發展農民合作社676個,帶動90%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三是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農村人口進城落戶、上崗就業、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出臺了助推新型城鎮化7條激勵措施,通過本地大型企業吸納周邊村鎮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超3.5萬人,工人平均月工資達4000元,以制度化保障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實現穩定增收。2021年宜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046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1.71,城鄉收入差距也逐年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