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眼下春耕春管已全面展開。育秧是早稻生產的第一個環節,關系著后續的栽插作業以及最終的糧食產量。而早稻集中育秧比例不高是制約生產的突出短板。
今年,水稻生產第一大省湖南,率先大規模推進建設集中育秧設施共3797個,給今年的春耕生產帶來新改變。
在益陽,最新一代自動化育秧流水線已經開始了今年早稻的育秧工作。在這樣的高速流水線上,通過31個傳感器的實時控制,一個個秧盤保持高速流動,實現了育秧的全程機械化。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育秧是提升水稻機械化率最有潛力的環節之一。因此,把育秧環節從大田搬進工廠,提升的不僅僅是育秧的速度,還有實實在在的糧食產量。
以往,在當地,農戶們只能在天氣回暖后的3月20日開始大田育秧,育成后,4月底插秧,總用時36天左右。而在這期間,如果遇到倒春寒,秧苗將會面臨大面積損失的風險。
現在,工廠里育秧不再受外界氣溫影響,可以提前到3月10日開始育秧。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控制,總用時也縮短到22天,插秧提早到4月上旬。
而這“一前一后”節省出來的近20天,讓種植戶們可以選擇生長時間更長,增產更多的早稻新品種。這樣的變化也讓大家種植雙季稻有了更高的積極性。
據了解,今年湖南省在117個區、縣、市全面推開集中育秧設施的試點建設。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在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這里是農業農村部南方智能育秧(苗)重點實驗室,在這里,院校負責前沿技術的研究,農機裝備企業則負責成果的轉化。目前,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已經開始了高速育秧流水線后續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