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傳統特色村落,一直引人關注。上海市委常委會不久前審議通過《上海市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將于近期聚焦20個鄉村風貌單元試點,至2027年底,營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風貌保護傳承樣本。這一舉措引發了對如何保護傳統村落的新思考。
傳統村落不僅是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空間,還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許多傳統村落面臨保護與發展的雙重挑戰。比如隨著村民人數減少,有些村落逐漸萎縮;有些傳統建設工藝傳承乏力,導致傳統村落維護困難;傳統村落還需時時考量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各地的具體探索來看,特色村落保護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根據村落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文化特色等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村落特色的保護方案。比如在安徽省黃山市西溪南村,當地政府和專業團隊在保護村落時充分考慮了村落原有的格局和文化特色,通過引入現代生活美學元素,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樣的保護方式,既尊重了村落的歷史價值,又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求,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根據村落的不同類型和發展階段,制定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比如,北京門頭溝雁翅鎮葦子水村以產業振興為突破口破解“空心化”問題,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還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而對于那些歷史價值較高、文化特色鮮明的村落,則更應注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發展文創產業,吸引更多人才回流,推動村落的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
在特色村落的保護過程中,不僅要維護傳統村落的建筑“硬件”,還要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的文化“軟件”。比如上海市這一次組織開展的特色村落風貌保護,首次提出“滬派江南”概念。這意味著特色村落風貌保護不再囿于建筑個體的層面,而是將視野延伸到更為遼闊的自然基底、悠久的歷史脈絡以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突出了“軟件”的傳承,讓“鄉愁”“鄉韻”有了更多依托。
與此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村落原生態的破壞。商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為村落帶來經濟收益,也可能導致村落文化的失真和過度開發。因此,推動村落經濟發展,必須保持對村落文化的敬畏之心,愛護源遠流長的村落文化,避免過度開發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村落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進行全面評估,制定合理的開發計劃,確保特色村落能夠可持續發展。(作者:李治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