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回龍鋪鎮的高標準農田建成區域。本報記者 李和風攝
高標準農田建設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也關系到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介紹,截至去年年底,全國累計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為全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設計施工、驗收、管護等環節還存在哪些問題?又有哪些創新做法?
尊重農民意愿
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2.3億農戶中超過2.1億戶的經營面積低于10畝。小田塊、小農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且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通暢、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可有效降低農業生產遭受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實現高產穩產。2021年出臺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細化為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方面綜合治理,強調要通過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這對保障農戶的種植收益、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很有幫助。
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不少農民群眾進城務工,將耕地流轉給種糧大戶等經營主體,但也有一些農民不愿流轉土地,希望在自己的耕地上耕作。在“集碎為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如何平衡種糧大戶和小農戶的利益?
“我們優先在完成土地數字化改革的村整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耕地集碎為整,目前各村耕地集中流轉率超過90%。”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委書記周衛星介紹,所謂土地數字化流轉,是指將農民自己擁有的土地畝數進行登記,然后由村集體集中管理、流轉,通過“確權不確地”實現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土地流轉后,農民根據登記的耕地面積獲得收益,不再區分物理意義上的小田塊屬于誰。如果有農民仍愿自己耕作、不參與土地流轉,村集體將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按原有面積將邊緣零散地塊劃分給小農戶,既保證了農戶有良田種,又保證了集中連片地塊可以整體流轉。
赫山區種糧大戶俞聰今年流轉了500多畝耕地,他表示,土地數字化改革之后,自己可以直接與村集體簽訂流轉協議,相較之前和農民個人商議,溝通成本顯著降低。同時集中連片的地塊也更加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生產成本降低的同時,效率和單產也有所提升。
此外,在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過程中,種糧主體的需求也得到充分考慮。“機耕道寬度要多少、‘碼頭’(機械下田坡道)設在哪里等,都是老百姓說了算。”寧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健舉例說,在當地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之初,水泵的設計位置在田塊兩邊。經過多輪走訪溝通,發現種糧主體普遍希望將水泵放在田塊中間。設計單位據此進行了修改,讓農業設施更加實用、高效。
創新融資模式
建設高標準農田,離不開資金保障和金融支持。
從中央資金來看,今年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畝均補助標準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同時取消地方對產糧大縣的資金配套要求。這為進一步提升農田建設水平提供了資金保障。
從社會融資來看,今年5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強化對高標準農田、種業振興、產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的融資支持。
湖北省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副研究員趙靜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各地普遍存在資金投入機制不穩定的問題。地方財政的配套能力有限,各類項目資金的整合不夠,導致資金難以發揮整體引導效用。同時,高標準農田按照先易后難順序開展建設,剩余要建設的大多是位置偏遠、高低不平、土壤瘠薄、零散分散的地塊,建設難度大、成本高。加之高標準農田建設物料和人工成本上漲迅速,大部分地方的財政投入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對此,趙靜建議,構建“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共同投入機制,支持種糧大戶、農民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先建后補方式建設高標準農田。
在湖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一些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經驗。為創新融資渠道,湖北省當陽市政府專門組建成立當陽市沮漳農業投資建設有限公司,通過與農業開發銀行聯合融資,專門負責高標準農田項目中的“旱改水、耕地增減掛鉤”等項目資金籌措。2019年以來,申報實施旱改水等指標類項目7個,新增水田5000畝、耕地300畝,籌措配套資金近億元,新增耕地指標市場交易價值近5億元。
湖南省在落實財政投資標準基礎上,采取先建后補、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益獎補、農業項目支持等方式,吸引經營主體投資。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負責人介紹,2023年湖南省畝投資超3000元的高標準農田達到100萬畝以上,撬動社會資金投入約19億元,2024年項目中已落實投融資創新面積達100萬畝。
其中,寧鄉市國資集團創新推出“投資人+EPC+O”模式,通過公開招標選取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建設、運營。國資集團負責人潘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23年項目總投資17160萬元,農田改造后新增水田254畝、旱改水512畝、地力提升55000畝,可獲新增耕地指標收益9272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8800萬元,共計收益18072萬元,覆蓋建設投入且有912萬元盈余。
提高監管實效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程,資金投入量大,項目點多面廣,必須強化全過程全環節質量監管,努力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質量監管長效機制,創新監管手段,嚴格項目招投標管理,嚴厲打擊圍標串標、違法分包等行為,加強施工中的現場檢查,進一步完善工程驗收制度、工作流程和技術標準,嚴把驗收關。要強化農田建設監管力量,發揮好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作用,提高監督實效。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前期招標過程中,由于建設資金來源不同、各地建設側重點有差異等,目前缺乏統一的合同范本。”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史鵬飛建議,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制式合同,供地方規范使用。
在工程監理方面,湖南省長沙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黃令如介紹,農田項目點多、線長、面廣,自2019年起,長沙市引進專業第三方機構,極大補充了專業技術人員力量,實現高級職稱專家主要環節所有單項工程監管全覆蓋,確保設計方案能落地,建設過程不走樣。
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趙靜表示,針對部分地區的重建輕管問題,要嚴格落實“縣區負總責、鄉鎮為主體、村級落實”的建后管護機制。在管護措施上,積極探索特許經營和管養分離,推行骨干工程運行維護的專業化、物業化式管理,依托村級集體組織和專業合作社,創新田間工程運行管護模式;在管護經費上,建議從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中提取1.5%至2%作為建后管護資金,允許項目建設結余資金作為重要補充,由中標承建單位預留一部分工程價款作為后續管護責任保證金,確保后期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落實到位。
據了解,江蘇省南京市今年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萬畝以上。同時,南京堅持建管并重,2022年安排1000萬元市級專項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管護獎補,2023年管護獎補資金又追加到2000萬元,確保高標準農田發揮長期效應,夯實糧食穩產增收的基礎。
據介紹,2024年,湖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的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共計95億元,其中從省級財政資金中安排不超過財政資金總額1.5%的資金用于后期管護,真正解決了管護資金來源問題。同時,積極推廣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管模式”、新型主體“托管模式”、專業隊伍“專管模式”,推進投資、建設、運營、管護一體化發展。此外,將高標準農田納入最新土地利用現狀圖,實行“一張圖”管理,明確要求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強化用途管控,給予特殊保護,確保長效利用。
張興旺表示,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推動各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等前期階段,就同步謀劃管護主體、管護機制和保障措施,明確管護責任和標準,真正把建后管護措施落實下來,避免建后管護懸空甚至落空,扭轉一些地方重建輕管的傾向,切實做到建得好、管得也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