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秋澄,天高云淡。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舉行。本次峰會是繼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后中非領導人再次相聚北京,雙方圍繞“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共敘友情,共商合作,共話未來。
農業一直是中非合作的優先領域和重要利益交匯點。近年來,中國在非洲積極推廣雜交水稻、菌草等農作物種植,派遣農業專家提供技術援助與培訓,并不斷擴大對非洲農產品市場的開放程度……隨著在減貧惠農、經濟貿易、技術創新等領域合作的持續深化,中非已成為追尋實現農業現代化道路上攜手前行的同路人。
攜手同行 持續開辟減貧路徑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也是中非人民的共同心愿。
翻開中國脫貧的成績簿,一項亮眼的數據寫在最前面:經過8年持續奮斗,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實現現行標準下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實現自身脫貧的同時,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中非減貧合作的有力推動者。
從“十大合作計劃”到“九項工程”,減貧始終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非共同實施“九項工程”的“減貧惠農工程”項目下,一個個“小而美”的合作項目承載中國的發展經驗,惠及非洲民生。
在布隆迪,以202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援非農業專家楊華德為代表的中國專家組,持續開展雜交水稻示范種植,將當地水稻單產從每公頃2.5噸左右提升到9~10噸,并成功探索出以“生產性投入基金”推廣雜交水稻種植的模式,帶動示范村村民全部脫貧。許多村莊一改之前的貧瘠面貌,村民感慨:“今天生活是過去不敢想的,是中國專家組讓我們富起來的。”
在盧旺達,中國援助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將菌草技術引入當地,通過培訓培養菌草專業本土化人才,扶持50多家生產食用菌菌袋的企業,從事食用菌培育的當地農戶超過4000戶,帶動整個產業鏈3萬多人就業。來自中國的菌草,從此在盧旺達被稱為“幸福草”。
在坦桑尼亞,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團隊通過引入玉米大豆套種技術,提升大豆產量,還將豆制品的加工方法傳授給農民,推動大豆價值鏈的發展。“小豆子 大營養”項目在幫助當地人改善營養狀況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減貧。靠著種大豆、賣豆漿的收入,當地農戶奧馬里·哈約開起了一家小餐廳,像他一樣,更多當地農戶走上了中國專家引領的致富路。
……
“在‘減貧惠農工程’中,中國立項實施47個減貧和農業項目,培訓近9000人次農業人才,推廣3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惠及非洲100多萬小農戶。中國菌草技術帶動當地數十萬人增收,中國雜交水稻推動非洲多國水稻產量從每公頃平均2噸提升到7.5噸,中方專家設立水稻減貧示范村讓‘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儲蓄’成為現實。”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回答關于中非減貧合作的提問時這樣說。
互惠升級 共享經貿市場機遇
營養豐富的肯尼亞牛油果、甜味濃郁的貝寧菠蘿、風味獨特的盧旺達咖啡……越來越多的非洲農產品正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國人“菜籃子”“果盤子”逐漸豐富的背后,有中非農產品貿易蓬勃發展的有力支撐。
2021年,在塞內加爾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期間,中國宣布為非洲農產品開辟“綠色通道”,加快推進非洲優質農食產品檢疫準入進程,之后已有來自11個國家的16種非洲農產品由此獲益,順利進入中國市場。除了“綠色通道”,中國降低對特定非洲國家和產品的關稅,從而帶動了更多非洲農業產品的對華出口。
“我衷心感謝中國政府一直堅定不移地開放市場,使得包括盧旺達在內的眾多非洲國家,在過去能夠享受98%以上產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的優惠政策。”盧旺達私營企業協會主席弗朗索瓦絲·珍妮·穆碧利基說。在本次中非農業合作論壇峰會上,中方宣布更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決定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持續推動中國大市場成為非洲大機遇。
隨著非洲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亦積極邁出步伐,深入非洲大陸,中非經貿合作雙向奔赴的步伐穩健而有力。
“南非是中糧國際在非洲投資最大的國家,我們在當地開展農業種植、農業貿易、存儲、加工和分銷等業務,與廣大南非農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向他們提供來自國際的市場信息,指導他們采用更高產、更環保的種植技術,并幫助農民在最佳時機出售農產品,為促進非洲農糧資源參與國際市場提供了支持,也為滿足非洲民眾的糧食需求作出了一定貢獻。”中糧國際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董巍說。
積極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國對非洲國家農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介紹,目前投資非洲農業領域的中資企業已經達到200多家,累計投資存量超過了10億美元。從農資農機,到種養、加工、銷售,再到智慧農業、電商貿易等,中國企業引領的農業新業態在非洲大陸落地開花。
同心同向 共逐農業現代化之夢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和非洲占世界總人口的1/3,沒有中非的現代化,就沒有世界的現代化。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西亞與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袁曉慧看來,非洲發展農業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但受多種因素制約尚未充分釋放發展潛力。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在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具有優勢。中非農業合作廣泛的互補性,也使雙方成為各自農業現代化道路上無可替代的合作伙伴。
近些年,中非農業合作不斷提質升級。聚焦農業產業鏈發展和產品附加值提升,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技術轉移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激發非洲自主發展潛力等逐漸成為中非農業合作的重點與目標方向。
在中國遍地開花的“科技小院”模式開始走向非洲就是很好的例證。
“‘科技小院’的核心議題在于探究以小農戶為核心的農業發展路徑。鑒于中國的農業發展道路與非洲的農業發展方向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我們嘗試將‘科技小院’模式引入非洲。目前,‘中非科技小院’項目為非洲12個國家連續6年培養了90余名農業綠色發展實踐型人才,建立了適合非洲農業發展特點的實踐型人才培養機制。”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焦小強說,學生們回到非洲之后,很多都在非洲的農業生產一線開展研究工作,把中國的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
經過持續探索,中非雙方在助推農業現代化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合作機制。
2023年11月,在第二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開幕式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了落實《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務實合作舉措(2024—2026),包括深化農業發展戰略對接和政策磋商、助力提升糧食產量、提升農業產業鏈和產品附加值等六方面內容。這一計劃受到非方眾多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賞。
在本次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將實施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其中包含“興農惠民伙伴行動”,即中方將向非洲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建設10萬畝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派遣500名農業專家,建設中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實施500個公益項目。鼓勵中非企業“雙向奔赴”投資創業,把產業附加值留在非洲,為非洲創造不少于100萬個就業崗位……站在新起點,“十大伙伴行動”的提出,無疑將進一步推動中非農業合作的全面發展,助力雙方共逐農業現代之夢。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國與非洲,雖遠隔重洋,必將一路并肩同行,共譜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