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清新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金秋九月,在守望豐收的日子,河北省雄安新區迎來了一場關于“糧食安全與農田高質量建設”的盛會——第三屆耕地保護與鹽堿地綜合利用大會。
此次會議由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指導,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中國化工環保協會主辦,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政產學研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推動我國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并就鹽堿地綜合利用典型案例交流分享,會上還發布了《中國鹽堿地科學利用發展報告2023(藍皮書)》。
精打細算 發揮耕地資源最大價值
耕地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源,是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產物,具有營養供給、雨水涵養、凈化環境等生產、生態功能。
“我國耕地資源‘家底’并不厚實,大國小農、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因此要在守住耕地數量紅線的基礎上,對耕地的利用‘精打細算’,發揮耕地資源的最大價值。”在開幕式上,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唐園結表示,要通過加強耕地污染源頭防控提升耕地質量,通過提升耕地質量提高單產,通過改善土壤生態保障安全,通過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擴大耕地后備資源。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如何加強耕地保護力度,提升耕地地力?如何科學開發利用后備耕地資源,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為此,各專家進行了理論探討。
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秉林表示:“立足國情、因地制宜地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于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和安全意義重大!
從長期態勢來看,糧食供需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并沒有緩解。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制度,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礎。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總農藝師馬常寶介紹,在我國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體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實踐和創新,逐步形成新征程上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的主體布局,即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退化耕地治理、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相關法律法規等為支撐的四梁八柱,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初步遏制了耕地質量下滑的趨勢。未來,還需繼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認為,傳統要素資源以及工具手段對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發展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在耕地和非耕地資源保護、利用、拓展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階段性、創新性、開放性、未來性特征。我們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創新性配置多種資源要求,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統籌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保障國家糧食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理念、開拓新的路徑、實現新的躍升。
“耕地保護與鹽堿地綜合利用,是涉農企業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領域!敝袊谢毓捎邢挢熑喂靖笨偨浝、黨組成員陳成敏說道。
地種雙適 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
鹽堿地是我國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擴容的重要后備耕地資源。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依據成因、分布等特點,我國可分為五大類鹽堿區:東北蘇打鹽堿區、西北綠洲鹽堿區、黃河中上游灌區鹽堿區、濱海鹽堿區、黃淮海平原鹽堿區。
加快推進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是挖掘新增耕地潛力、拓展補充耕地渠道的重要途徑,也是嚴守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決策。
多項研究、實踐表明,有效治理利用鹽堿地,要遵循水鹽運動規律,堅持綜合施策防治結合,選育推廣耐鹽堿作物,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
顧秉林介紹,在鹽堿地改良技術方面,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開展長期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技術成果,積極與地方政府、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交流,通過搭建合作平臺、共享研發成果、聯合技術攻關等方式,在我國鹽堿區廣泛開展試驗示范。同時,積極探索鹽堿地改良技術的市場化運作,通過整合技術、資金與相關資源,打造專業化、規;柠}堿地改良和農業全產業鏈管理平臺。這種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有助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加快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推動鹽堿地改良工程的有效實施。
會議研討交流了各地針對不同鹽堿類型區域,分類分區進行的典型實踐探索。針對輕中度鹽堿地,開展了玉米、高粱、大豆、苜蓿等作物的耐鹽堿種質篩選,培育耐鹽堿、優質、多抗新品種并示范推廣;針對重度鹽堿地,篩選一批耐鹽堿性好、經濟價值高的特色耐鹽堿植物,發展水產品,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在保護和修復鹽堿地的基礎上,獲取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
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研究團隊,分享了新型豆科飼草、高粱等作物在鹽堿地改良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相關涉農企業分享了通過科學施肥、節水技術、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新型農機應用在鹽堿地改良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
發揮金融保險職能 拓寬耕地保護融資渠道
拓寬耕地保護利用多元化投資渠道與農田保險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策略,是實現耕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多元化投資渠道的建立,可以為耕地保護利用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而農田保險則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的風險保障,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和經濟損失。多地的耕地保護利用規劃中提到,應按照“政府主動引導、社會積極參與、政策加以保障”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合作運營參與耕地保護利用工作。
在會議專題研討階段,相關金融機構代表做了關于拓寬耕地保護利用多元化投資渠道與農田保險的研討。與會人員紛紛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指示精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積極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摸清各類土壤的家底;推進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酸化耕地治理以及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全面提升耕地地力。對后備耕地資源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要綜合運用工程、農藝、化學、生物等措施分區分類開展治理,加快培育和推廣耐鹽堿新品種,打造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能力。同時還要綜合發揮政策性金融資金和保險職能,加強防災減損,為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